12月2日至3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和我研究中心共同组建“深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技术标准研究”调研组,赴广东省韶关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学习调研工作。
调研组首先对凡口铅锌矿矿山修复点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参观广东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听取矿山公园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深入了解了凡口铅锌矿的矿床成因、开采历史、生产工艺,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项目的技术特点和示范作用。
韶关市凡口铅锌矿是1958年建矿1968年投产的特大型地下开采矿山,具有日产矿石5500吨、年产铅锌金属18万吨的生产能力,是亚洲Z大铅锌银矿种生产基地,早期开采引起浅部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尾矿搁置损毁水土资源,废石尾砂堆存影响地形地貌景观等生态环境问题。凡口铅锌矿自2009年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历时十余年年,采取了地上地下同时进行的系列措施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采用地上建矿山公园、地下建帷幕坝截流治水、尾矿库建生态湿地公园的“三位一体”综合生态修复模式,直接投资已达1.4亿多元,凡口铅锌矿矿山修复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的典范。
随后,项目组对大宝山矿新山片区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的交流,学习大宝山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中的成功经验。大宝山矿区土壤含有的金属硫化物氧化产酸,在土壤酸化过程中导致大量重金属溶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在2018年修复25公顷,项目投资2570万元。二~四期预计明年年底完成,修复65公顷,投资7700万元,技术上采用“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一期工程修复后复绿完好,修复效果甚佳。
12月3日,调研组在南雄市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陪同下,对南粤古驿道-梅关古道保护修复项目开展调研活动。该项目采用PPP模式,复绿技术上采用滴管植生袋的方式。南雄市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不仅介绍了该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经验,同时对深圳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技术标准研制的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矿山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协调多部门进行合作,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案。此次调研收获颇丰,调研组对这三处生态修复进行野外考察,了解和掌握了韶关矿山修复样板工程的工程治理效果和生态恢复情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及施工控制办法等,为编制深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