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涨潮时被海水部分淹没仅树冠露出水面,故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也有人称之为“海底森林”。红树林并非单一物种,而是包含许多种植物。全世界红树植物种类超过80种,而我国则有红树植物37种。
作为生产力最 高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为许多动物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据统计四分之三的热带鱼类在这里出生。许多底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也生活在这里。红树林其实并不是红色的,它们和陆地森林一样也是绿色的。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海湾、沙堤泻湖以及河口三角洲的潮滩上,就常常长着红树林。
2.红树林的名字从何而来?
1878年,著名生物学家鲍曼首次提出了红树林的英文名称MangrOVe,它是将西班牙语的Mangle和英语的树林(Grove)组合而成,意思是“泥泞的海滩上生长的植物群落”。
其实,红树林早期的称呼mangle是西班牙人对美洲印第安人泰诺语对红树植物染料称呼的音译。当时印第安人利用大红树的树皮提炼出单宁作为红色染料,由此看来,红树林名称的由来还是与红色有一定的关系。
6亿年前(寒武纪),海洋中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距今4.3~4亿年(志留纪),植物从水中登陆;直到5400万~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才出现红树林。
植物地理史研究表明,红树科植物化石种类有红树属、秋茄属、角果木属和木榄属等4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新世至全新世地层中。
3.红树林有什么价值?
由红树植物及其生境构成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除了高等植物外还有细菌、真菌和藻类。动物种类也很多。
该生态系统不仅是近海鱼类繁育后代的摇篮,也是众多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和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
红树植物本身还有很多利用价值。红树林植物可以用于治疗烧伤、腹泻、炎症及癌症等。实践证明,有药用价值的红树植物约有20多种。很多红树植物还可以食用,像卤蕨和黄槿的嫩叶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水椰果仁可以生吃,或经糖渍、盐渍后食用;白骨壤果实俗称“榄钱”,作为海洋蔬菜在广西沿海地区有很大的消费市场。红树林的木材坚硬耐腐蚀,是造船建屋的上好木材,还可以用于烧制高品质的木炭。
除了利用价值(直接和间接)和非利用价值(美学、文化、宗教)外,红树林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据估算我国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为每年几十亿元。
依靠其繁茂的枝叶茎干系统和根系缓流促淤,红树林泥滩积淤造成潮滩抬高的速率每年可以从几毫米到50多毫米不等,但均高于近百年来海平面上升的速率(为1~2毫米/年)。显然,红树林促淤造陆对抵御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作为陆地到大海的缓冲带和生物筛,红树林对近岸和浅海水体污染物和海洋环境也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红树林还是防浪护岸的“海上长城”。我国东南沿海是世界上台风多发区之一,平均每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大约有7个,台风对沿海的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红树林则能减轻台风造成的灾害。据测算,50米宽的白骨壤林可使海浪波高由1米减至30厘米以下,在堤岸外保有或栽植一定数量和规格的红树林能很好地防止波浪的毁坏力。